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成团”特辑——调研报告(二十一)
--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吉林省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校扎实开展 2022 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综述】
在学校的号召下,我们积极参与了本次三下乡活动,来到了河南洛阳的一个小村庄:高头村。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实地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我们在那里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践调研。我们学习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提前做好准备。2022年7月14日,我们到达当地,向当地的乡政府、村干部、村医和一些当地村民询问了当地近年来的乡村变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新农村现在的⾯貌,深切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积极参与,努力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坚定决心和极投身乡村振兴发展活动的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治理的不易,发现了目前乡村发展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乡村产业缺乏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人才缺失,乡村人群老龄化加剧,留守儿童健康问题有待关注等等。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郭亚萌,王晶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方面总目标: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本次乡村实践活动,我们牢牢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和各级政府、村干部村民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这个小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条件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乡村产业初步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现在的乡村整体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人才缺乏,乡村产业结构简单,缺乏竞争力。乡村文化建设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缺乏照看等等。总的来说,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缺乏,人才缺乏,和城镇发展还相差甚远,乡村振兴之路上还存在许多波折。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关注乡村振兴,采取政策倾斜,引进融资,吸引人才等方式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医疗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娱活动
一、乡村医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仍然较差,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影响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一)乡村医疗的现状
1.乡村医疗体系的变化
2022年7月15日,我们走进了高头村卫生所进行实践调研,在村卫生所的大门左侧,镶嵌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养生十二宜”,从梳发到按足,展示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健康习惯。走进卫生所,直接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对于我国国家政策的解读宣传。在墙面上挂着体重指数大转盘和食物营养成分速查圆盘,方便村民借助自己的体重、身高等对于自己的健康做一个简单的考量。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保障自己的饮食健康。我们还与当地的驻村医生畅谈当地的医疗建设的变化,郭医生对于医疗条件的改善深有感触。我们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早期的医疗条件。“当时,看病只有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这‘老三样’,再加上药品不全,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选择去镇卫生院,服务村民的硬件条件太差。”回忆起以前的诊疗环境,郭医生直摇头。他还谈到“以前的村卫生所只有一间房,诊断、打针、拿药都在一个房间,人多的时候,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回想起当时的医疗条件,他直叹气。
随着社会逐步发展,国家对我国的乡村医疗建设更加重视。21世纪初期,“因病致贫返贫”已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挽救悬崖边缘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00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因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政府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在不同地区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这意味着新农合成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启动成本,各级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深受人民群众支持的医疗体系。村民的健康得到保障,村级医院的建设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医院有了独立的问诊室和等候室,药品种类丰富,已经能够满足村民对于日常疾病的诊疗需求,且驻村医生有一间自己日常生活的房间,他大多数时间居住在那里,以满足村民不时的求医需要。
2.目前乡村医疗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策不完善
我们在调研时恰逢听到郭医生在打一通电话,根据电话的内容,我们推测出郭医生是在做相关政策的普及工作。他具体阐述了对方享有的政策内容,并告知他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切实的享受到相关的政策。他还调侃道:“别的家庭想要还不符合条件,你们家咋还不情愿呢。”其实也不是他们不情愿,主要是他们在外地工作,要办理相关手续就得回到乡里,还牵扯到孩子的上学问题,对他们来说,这项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益处,也带来了不便。
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目前乡村医疗体系的一些缺陷。目前的乡村医疗体系的制度设计和乡村人民生活的具体需求并不十分切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处于创立阶段,其具体规章制度还不规范,有许多地方还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乡村合作医疗建设倾向于对大病、重病的补偿和救助,日常预防保健功能缺失,村民的受益面较窄。对于村民来说,每年的上交的合作医疗费用,更像是一笔额外的费用。乡民们本来收入便不高,每年每个人都要缴纳几百元的大病医疗保险,还不能用于日常的就医治疗,在不生大病的情况下,对于他们,每年仅在这上面的费用就是家里一笔不小的花费。虽说大病有保障,但若真的生了大病,即使报销比例高,但大病的医疗费用本就高,那一小部分却并不少。
(2)医药费用偏高,业务素质水平低
我们了解到,仅仅发烧感冒这类小病,到村医院,开一两天的药,就得十多块钱,较高的医疗费用使得村民们在小病阶段不愿意到医院就诊。他们说:“小病嘛,忍忍就过去了,我们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不也没事,况且,像感冒这种病,开了药也不一定管用。”在他们的心中,小病没必要就医,再加上高额的医药费,“小病不就医”仿佛成了他们心中的共识。然而,不及时就医,幸运的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会与疾病对抗,变得更强;不幸的话,身体逐步被病毒吞噬,小病拖成大病,最终身体被拖垮。
另外,在这个村子里,仅有一位驻村医生,人才缺乏。并且,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村卫生所里可治疗的疾病基本只有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对于技术和医疗设备要求不高的病症。一般只处理一些简单的小外伤、清创缝合,遇到严重的疾病需要到上级医院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小病不治,大病到省市级的医院就医,导致村医院很难维持良好的发展状况,使“看病难,看病贵”愈演愈烈。尤其在这次新冠疫情来临之时,我们从当地村民们那里了解到,在村卫生所并没有相关的疫苗接种点,皆需要到镇上接受治疗,更显示村卫生所在人们健康生活中的作用之渺小。
(二)共促乡村医疗建设
1.扩大乡医队伍
(1)引进人才
如今的社会,生活就业压力较大,任职乡村村医条件较恶劣,使众多大学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空喊口号,以道德来绑架他们,让他们承受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绝对不行。要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是要珍惜人才,为他们着想。因此,应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补贴等个人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应届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不具有相应技术资格的人员,规定合理的时间让其补修、补考以获得相应资格;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将培训费列入预算,在财力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选拔优秀人才到省级医院进修,开展城乡医院间交流任职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壮大乡村的医疗队伍,让乡村医疗服务全方面发展,增强乡民对乡村医疗的信心,增加他们在乡村就近就医的概率。
(2)医疗设施建设
我们期盼乡村卫生所升级,满足我们更多的需要,自然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成农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基本设施的达标,增强农村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和秩序发展能力。引进融资,捐赠配套的医疗器具,扩大对村卫生所的建造,创造专业的医疗环境。
2.降低就医成本
(1)降低医药费用
尽快落实农村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措施,降低医药价格,让乡民能够有病及时就医,不会因钱止步。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加强药品价格监督,规范收费标准,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招投标制度,切实降低药价;对农村中的特困户实行重点医疗救助,在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要按一定比例设立扶贫济困病房,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和农村贫困人口都看得起病。
(2)拓宽医保用途
乡村医保制度偏向于大病的救治,日常小病看诊还需额外花钱。村民对于这一制度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感觉好像没什么用处,每年交医保像是一种逼迫;一方面有感激,自己若是生了大病还有报销。但是大病往往不常有,小病的积累往往会引发负面情绪。因此,拓宽医保用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村民对于乡村医疗的态度。村民交医保,若是当年生了大病,就报销相关费用,若是没有,就报销村民日常的医疗费用。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钱花的值,有病及时就诊,充分发挥农村医保的作用,得民心,才能让乡村医疗建设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经济发展
(一)发展振兴产业
1.扶贫项目
前几年,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乡村产业重点有所倾斜,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扶贫项目,帮扶贫困乡民。县乡镇级政府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有专门的帮扶人员点对点,户对户进行精准扶贫。乡民们也积极参与,共建乡村扶贫项目。到2020年初,全村409户建档立卡户,几乎占全村人口的1/4实现全面脱贫。
(1)种植政策补贴
乡村种植业是一个大的项目,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种植业带来的收入往往较低,农民们因此对于此缺乏积极性,急需有相关的政策补贴,才能减少相关的人员外流,留住人才能发展农业。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相关政府立即行动,相关政策应运而出,极大地加强了农民的积极性。家里外出务工,无法可以进行农业劳动的人,纷纷把地租出去,土地在村民之间的流转更是让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再加上政策补贴收入,有力地促进了乡村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2)肉牛养殖带动
乡村里会有一些山沟,在那里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养殖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等。为了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村里就找寻了合适的场地,搭建一些牛棚,羊圈等基础建设。并且引进了一些品质优良的牛,聘请专门的培养人才,与一些原本就从事相关养殖活动的人员合作,共同开展了专门的养殖项目,作为了乡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产业发展
根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青壮年中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我们了解到许多上小学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做饭,正值放假季,这些小孩子在家没有父母的看管,经常是生活的天昏地暗,根本不在乎生活习惯的培养。经常是打游戏到深夜,第二天一觉睡到中午,想做饭了就吃,不想就点外卖或者煮泡面,生活的非常不健康。并且农村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仅仅2017年到2020年,这个乡村65岁以上老人就从168人增加到203人,现在更甚。老人失去了劳动力只能在家,并且往往腿脚不利索,又闲不住,老是想做点什么事情,很令人担心。这些老人和小孩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不同,有时还容易产生矛盾,着实令人忧心。但现在社会压力较大,家庭的支柱不得不外出务工,这中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做到就近有活干,在工作之余,能顾得着家庭,将成为吸引乡村人才返乡的一项重要举措。
(1)振兴手工业
在乡政府的建设下,成立了精准扶贫车间,为乡村的妇女们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使得她们能够回归家庭。这里的工作任务按工作量结算,不坐班,也没有固定的要求,家里有事就可以离去,让村民们既能照顾自己的家庭,也能在空闲时间赚取一些收入。在空闲时,她们经常工作到很晚。由于一个工厂包间是按点关门,一个只要有村民在,就一直开着,因此,即使已经过了晚饭的点,也依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包间里的灯亮着,映着乡民们奋斗的身影。工作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个机会对她们来说非常珍贵,大家都珍惜时间,勠力奋进。
(2)发展采收业
乡村是最贴近大自然的地方,在这里生长着制作许多东西的原料。因此,这里的采收业也是经久不衰。正如每到这个时节,村民们总是争相去采摘小枣。乡间的小枣不打农药,自然长成,是长在荆棘上,长在田间地头,或者沟壑边缘地,采摘要颇费一番波折。但是,一旦小枣长成,便立马会有村民发现,一旦慢一点,便没了采摘的机会。因此,在这段时间总会有村民每天天不亮便拿上采摘工具,去采摘,生怕慢了。这段时间也不是会有人来村子里收,村民们便把收割的小枣拿来卖钱。乡村里,每个时节都会有相应的作物或者其他的活计,比如收蝎子,蝉褪的壳和一些药材等等。因此,这也算是乡民们一直以来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自然更替,乡村环境适宜,这便是乡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体系不完善
(1)生产成本高
在农作物种植阶段,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靠天吃饭”。的确,农作物的种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天气的变化往往决定着是否能有个好的收成,风险难以控制。近年来,气温持续上涨,农作物的收成率也非常低。就在今年,我们调研期间,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老乡们纷纷去往田间耕种,我们也申请加入了其中。来到田间地头,我们来到的老乡家是种豆子的,到了之后我们发现,仅有一小块长出来一些芝麻,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不仅豆苗稀少,草也稀疏!在大片的土地,只长着一两种耐旱的草,且并不茂盛。在这块田地附近,还是上一个种植季度收割小麦后的模样,没有翻新,更没有种植。天气过于干旱,根据农民们以往的种植经验,种植的作物很难成活,因此也就没有了种植的必要。也就是这场大雨让他们看到了种植的希望,连忙忙活了起来。
种植的艰难之处远不止这些。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为了改善土壤品质,需要使用大量化肥,成本较高,结果往往并不显著,并且有时会出现烧苗的现象。为了避免杂草影响和病虫害,村民们往往选择喷洒农药,但是由于并没有专业的知识,效果并不理想。综合下来,种植成本较高,收成却没有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挫伤了村民对于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2)产业产品竞争力弱
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即使在丰收的情况下,由于人们需求不变,就必须降价销售,才能尽可能出售出自己的农产品,最终很难获利。并且,农产品在销售农产品时,通常是个体经营,小户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很低。
现今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较大的企业总是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把生意做往全国各地,采取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在市场上开辟了属于他们的道路。而农民们,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的技术,销售渠道单一,销售方式简单,只拥有十分狭隘的销售市场。对比鲜明,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立足。
2.缺乏整体管理
乡村的采收业一直以来都是乡民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然而村民们依靠此的收入却越来越少。现今在乡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破坏了自然循环。譬如摘小枣时,乡民们总是怕自己采摘不到,总是没等小枣长大就急于采摘,现在的小枣已经难见能够长成大枣了。并且采摘时,还有的正在开花,村民们采摘时使用的镰刀等工具一下子便会把那些花朵刮掉许多,能够成长的枣树便越来越少。小枣没有多少重量,采摘相同的量,收入变少了许多。村里的这些产业缺乏相应的治理,没有人进行管理,不能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乡村们之间的相互争夺,不仅容易影响相互关系,也影响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1.政府政策倾斜
政府设立专项帮扶资金,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相应的政策倾斜为企业增信,帮扶农业企业发展,使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发展壮大。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金融重点支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发挥好社会资本的力量。利用帮扶资金发展一些农业农村项目,吸引大学生和创业青年参与其中,引进各方面的人才。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惠互利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让更多的发展要素流向农村,从不同的角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2.产业改造
(1)产品升级
规范家庭农场运营,乡村联合经营,龙头企业加盟,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结合。引进科学技术和相关人才,对农产品进行升级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融合,联合打造特色产品。
乡村里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手艺传承,结合现代化技术,打造出的产品一定会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要牢牢抓住乡村产品的这一特点,传承传统手艺,打响特色乡村产业品牌。合作企业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坚持标准化生产,进行产品申报,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范品牌的授权使用和监督,确保乡村产品可持续发展。
(2)拓宽销售渠道
借助数字经济优势,加大优质农产品源头直采的力度,加速优质农产品从原产地直达社区,让城市居民受益的同时也让农民实现增收,积极推动城乡融合。通过数字化下沉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助力解决农村地区的买卖双难问题。
如今的就业形势严峻,乡企合力,制定专门的培养办法,让那些感兴趣的青年有专门的渠道可以学习电商运营的相关知识,学成后由他们来担任乡村产品的电商运营工作,既是为乡村建设吸引人才,扩大乡村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也给那些青年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减轻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理念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良性循环状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在“美”的方面做文章,深刻理解“乡村美”的外延和内涵。在推动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守得住绿水青山。在美丽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好顶层规划和长远设计。
(一)乡村环境变化
1.垃圾处理
为了了解近年来乡村环境的变化,我们走访了村里的一些老人和乡里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询问了相关情况。在大致走访过一些家庭后,我们发现这个村庄的布局很有意思。它属于山脚下的小村庄,和其他村庄一样是小聚居村落,但却好像有自己的小分组。沿着大马路进入这个村庄,首先是村落的办事处(以前是乡村小学,由于生源外流,现在已经没有了)。往北拐进入这个村庄,俨然是一条通道不长的“大路”,不同的是,这条大路没有通向,它对着田地。这条路的一侧有好几个分岔路口,通往一个分组,另一侧的尽头有一个分叉,通往另一个分组。这条大路仿佛成了这两个小分组的分界线,村里的超市,村医院也基本在这附近,同处一个村庄,好像又隔着很远。当地的村民向我们解释道,这个村庄以前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沟壑。“说起来,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是从沟里翻着去,练就了一身本事呢”;“是啊,我们村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沟头’呢,一直以来,外人跟着我们叫,都以为‘沟头’就是‘高头’是我们的习惯叫法呢。”了解到这个,我也理解了他们之前的垃圾填埋方式。
(1)填埋垃圾场
当时没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场地,也没有人专门来收生活垃圾,垃圾也不能总是堆在家里,总是要找个地方处理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那些沟壑自然就成了倒垃圾的天然场所。不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竟是走了一圈也没找到一个“垃圾场”。原来啊,是村民们顺应乡村发展战略要求,进行了垃圾填埋,在村里的组织下,对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和沟塘进行了治理。在村里相关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对垃圾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有害的垃圾拉走集中处理,其他可焚烧的焚烧,不可焚烧的根据垃圾场的大小就地填埋,或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填埋等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终于把村里的垃圾场清理干净。乡村的空气质量得以改善,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舒适。
(2)日常清理
居住在那里,清晨六七点左右时,我被一阵音乐吵醒。怀着好奇心,我扒开了惺忪的眼睛,寻着声音,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原来是村里的环卫叔叔来收各家各户产生的生活垃圾了。音乐是为了提醒村民们到处理生活垃圾的时间了。家里的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定时清理,这样也可以让每次的垃圾量少一点。早饭后,我们具体询问了一下村里的这种垃圾处理方法。谈到这个,村民们都深有感触。这是村里近几年才开始实行的生活垃圾回收方案,在此之前村民们还曾在垃圾处理时发生过冲突。之前,村里的垃圾桶还是公用的,一个大的绿色垃圾桶,摆在外面的道路一侧,附近的居民就近倒垃圾,据说是三两天收一次。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时间,经常是里面满满的,外面一大堆,时间稍长便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因此,居民们都不愿意垃圾桶放在自己家门口,又嫌放的太远倒垃圾不方便,彼此之间就因为此事发生过争执。幸好现在垃圾处理方式发生了改变,村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现在的垃圾桶。“乡里出资给每家发了两个垃圾桶,一个黑色的,一个绿色的,不同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小小的垃圾桶的变化,却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满足感,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
2.多方位污染治理
(1)生活污水处理
路过各家门口,我们注意到一些家庭门口与道路相接的那部分路面损坏,还未翻新;一些则是刚刚翻新,我们不禁有了一些疑问,各家门口的那部分路面好似都曾被挖开过。是的,当地村民向我们解释了这种情况。原来呀,是村里面统一进行的生活污水排放的改造。把各家门前挖开一段,然后放入乡里提供的专门用来排放污水的管子,与家庭排水系统相连,使家庭生活污水得到合理地排放。事实上,许多臭水沟,污水河的源头就是生活污水,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乡村的空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步。
(2)房屋外观
这里地处干旱地区,雨水较少,房屋建设普遍采用平房的设计,也能在上面晒丰收的稻谷。这里的墙面是砖墙,非常灰涩,稍微光滑的墙面被一些人乱写乱画甚至在上面喷漆做广告宣传。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这是经常现象,村民们也都认为这很正常。大家对这种现象并没有多大的感受,因为外面的墙面对大家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影响,大家也没有整体的美观意识,甚至墙面上的一些数字就是大家有时为了算账,直接拿石头或者粉笔刻画的。不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大家开始对此产生了改观。人们更注重乡村的整体形象,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大家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改造墙面的想法一提出来,村民们就积极响应,配合村里的相关组织和工人的施工,这才有了今天这如此协和美观的房屋外观一眼望去,墙面是一体的颜色,十分的整洁协调。
同时,对电线杆进行了改造,用新的电线杆代替了老旧的电线杆,并且对原来的老旧电线做了替换,升高了电线构建的高度,提高了安全性。各家门口协商共同走线路,安装照明设备,完善主村道夜晚的照明情况,使得乡村的夜晚街道也变得亮堂,增加了大家夜晚出门的习惯和安全性。
(3)厕所整治
为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改变村容村貌,乡里在厕所改造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乡里组织人员检验核查,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厕所提出拆迁重建,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改造完成。之前的厕所都在门口,不够卫生。在村里的要求下,各家纷纷抽出时间,挖开厕所,挖深厕所,对自家的厕所进行了大幅的改造。装上了专门的排气装置,能够及时散臭,却也不给村庄的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并且完善了厕所的排水清洁装置,实现整个的升级改造。
(二)共建美丽乡村
1.现存问题
虽然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村仍然存在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乱烧等问题,治理不够彻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居生活环境,使其与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的糟糕,难以承载起离乡青壮年的乡情乡愁,也无法对农村生态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开发,难以满足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之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大多情况下,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只是一阵风。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刀切”问题,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的系统性、整体性,也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2.政策建议
(1)加大环境治理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广泛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试点,提高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力和放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相关金融机构对接机制,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相关机构增大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实行政策倾斜,吸引大学生等富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加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相关项目,为乡村环境治理出谋划策,增加一份强有力的力量。
(2)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对于乡村环境治理,强调整体也注重个人的作用。整个村庄相互监督,共建美好环境,对于在环境治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嘉奖表彰,增加大家的动力。同时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垃圾治理村级管理体系,具体分配每块区域的负责人,签订垃圾分类责任书,让每个村民感受到他们肩上对于乡村环境建设的责任。选出街道,区域负责小组长,定期进行环保巡视,确保垃圾治理每一步都在监管之下,每一步都走好,走的稳健。加大对乱丢乱弃垃圾的重罚力度。对垃圾乱丢乱弃及不按规定垃圾分类者,轻者教育,重者罚款,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动,将个人环保信用状况纳入个人金融评价等级中。努力增加村民的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爱护环境,才能让乡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文娱活动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乡村居民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意味着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空间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甚至是农村地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凡此种种,都深刻影响着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乡民们态度的转变,影响着现代乡村文娱活动的发展。
(一)传统乡村文化
1.广场舞
音乐奏响,烘托热闹的氛围。晚饭后,妇女小孩纷纷来到这里,一起跳舞,感受生命的律动。大家相约,从一家那里拿来音响,熟悉舞蹈的人领舞,其他人跟在后面观察跳动,不会了相互沟通,一起学习,经常还有小孩子,按捺不住好动的天性,加入到其中,甚至有大爷也参与其中,欢乐诙谐又其乐融融。
在那些年,广场舞一度成为村民们晚饭后休闲娱乐的好活动,如今却难以再见,我们也没有机会感受那种氛围。当年的那些广场舞阿姨们如今已经老去,当年的小孩们现在早已成年,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忙于工作,疲于奔波,再无时间进行这样的娱乐活动,乡乐再难闻。
2.公演,电影放映
如果说有什么活动能够让广场上围满人群,那一定是公演的时候,村民们纷纷从自家搬来凳子,围坐一起,期待着演出的开始。最初是因为乡村的条件有限,没有办法看电影,听戏剧,政府会定期组织专门的队伍到各乡镇完成这项任务,也是给村庄增加文化输出。渐渐地,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感寄托,即使投放的电影并不那么好看,可还是有人愿意来。当时投放的电影往往具有浓重的时代特征,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夜晚的时光在电影的放映中,在群民们的聚集中,在满满的回忆感慨中,慢慢流逝。
3.乡村庙会
一旦到了村里的庙会时间,主街道或者专门的地点一定是早早地就摆上了商摊,准备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一般小庙会两三天,大庙会三四天。在这期间,会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小商铺在这里摆摊,会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各种这样的吃食。一旦哪个村庄有庙会,附近的人都会来凑个热闹,各个地方间互通往来,就算是远一点的地方,在这一天也会特地赶来,整个村庄的主要地域往往水泄不通,是各村之间互通有无,增强联络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守护
当前这里精神文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农民对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村民们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因这快节奏的生活无法持续进行,乡村文娱活动振兴创新迫在眉睫。伴随着新的时代特色,乡村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过,在这些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磕磕绊绊,要谨慎前行。希望在乡村建设中能够及时挽救这些旧的文娱活动,鼓励新的休闲活动。
1.守护他们的快乐
乡村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对于老人们来说,他们往往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现代科技中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传统的文娱活动是他们快乐的源泉。因此,定期开展电影下乡放映、戏曲舞蹈下乡表演,无疑会增加乡村老人们的幸福感。
渴望他们拥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希望他们拥有身体上的健康。看着那广场上残缺不全的健身设施,真的令人难受。深切希望能够引进资本,让他们拥有一套完备的健身设施。每每想到电视上广告里健身的老人,再看看这里那残破的娱乐广场,真的心疼。
村里的青年大多选择出去打工,村里的老人一直是他们心头的牵挂,有的想着送到大城市的养老院,可老人们总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在村里开设养老院,请专门的护工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办法。老人们彼此熟络,一起聊聊天,比自己一个人在家要好的多,也可以在护工的陪护下出去溜达溜达,相约一起听个戏曲,就像小时候一个大院一样,让他们的晚年像童年一样老友相伴,每天都活力满满。
2.守护他们的健康
现在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电子游戏等网上娱乐方式越来越吸引人。许多孩子们平时课业压力大,没有时间锻炼;假日空闲时沉迷于手机、平板之中,近视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好在当下孩子们还有一些喜欢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比如,乡村部分青年的娱乐方式为篮球,广场上时而有热爱篮球的青年。不过由于场地有限,篮筐不够,孩子们总是不够尽兴,起初人多,后来,就一直是那几个人了。在现代社会,小孩子不沉迷于手机,热爱运动,本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但只因没有足够的娱乐设施和娱乐场地,一下子把他们的热情浇灭,那他们的青春该少了多少乐趣。不只是篮球,乡村的孩子们有很多喜欢的运动,但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条件,不能一直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去。
孩子们是乡村发展的未来,深切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财政经费投资,形成完整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出台和健全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乡村运动,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定期举办比赛,设立奖励基金等,营造大众参与的浓厚氛围,提高乡村青少年参与到运动中的积极性,使乡村青少年焕发青春活力,让他们茁壮成长,让整个乡村焕发生命活力。
(三)乡村文旅发展
中国文化源于乡村,乡村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乡村文旅对于乡村文化的延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新需求,乡村旅游逐渐结合生态资源禀赋、文化资源禀赋等核心优势,打造乡村美好生活方式的休闲新体验,在旅游业逐渐站稳脚跟。乡村旅游业的振兴吸引着越来越投资者、经商者对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视,着力于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产品,推广乡村特色文化,挽救了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乡村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引进投资,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研学等各种各样深化乡村文化内涵的活动,带动了乡村人民向老一辈学习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的积极性,使乡村整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娇,曾宪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2):20-23.
[2]黄齐,李俊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N].重庆日报,2021-01-12(011).
[3]何太彪.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N].大理日报(汉),2021-01-14(007).
[4]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46-51.
[5]魏薇.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0(4):6-8.
【实践感悟一】
社会实践就像是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引导我们认识社会,接触社会。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乡村振兴效果日益显著,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乡村俨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环境,医疗建设等,与过去相比,改善了许多。但是,与城镇的建设相比,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我辈青年还需努力,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人们在这里大展拳脚。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如果不能跟上技术的更迭,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乡村的发展也是如此。乡村建设中必须存在具备这类专业知识的人才,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抓住时代带来的机遇。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留住人才,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实现乡村发展,留住人才不应该成为一个口号。相关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回归乡村、建设乡村的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引进投资,培养乡村技术性人才,吸引大学生等知识性人才,提高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福利待遇。增添人才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实践感悟二】
此次乡村之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的巨大改变以及该战略在实地操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与问题。
相较于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更早提出的决定。对于普通农民,他们的收入与支出几乎持平,手里是没什么存款的,这时再遇到什么大病顽疾,致贫是自然的。而国家对此给出的医保政策对这些老百姓谈之色变的大部分疾病进行了覆盖。同时我们也发现老百姓对政策的不信任与不配合,老实的庄户人家总是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近几十年城市的高速发展让不少农村人进入城市务工,从而发生“懒得”回村接受“好处”的情况。除此之外,在老一辈人眼里,对大病的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最不吉利的做法,或者是心存侥幸,或者是认为不值,医疗保险的缴纳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一件难事。
“走出大山”近年来是相当火爆,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等情况,农村产业得不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也就更渴望“走出大山”,到这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尽管有国家政策兜底,年轻人却依旧在外奔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我国文盲率逐年下降,到如今已经降到3%以下,再加上硬件设施和法律条文的完善,绿水青山将会是我们祖祖辈辈的金山银山。
【实践照片】
2022年7月16日 在乡村卫生所向郭医生了解乡村医疗变化
2022年7月17日 乡村妇女在乡村车间工作
2022年7月19日 乡村养老院建设中
2022年7月21日 村里的老人们在打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