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成团”特辑——调研报告(十六)
--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吉林省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校扎实开展 2022 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概述】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典范,既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情,也切实培养我们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成长,实现社会实践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开展了暑假三下乡活动。调研时间:2022年7月25日-2022年8月5日,调研地点: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团堡镇金龟村三组,调研人员:沈冬月。调研对象:支教学生及家长。调研方式:实地支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主要成果:此次“三下乡”,通过支教的主要方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及湖北省较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情况和普通话普及情况。
关于利川市教育改革情况的调查研究
沈冬月
摘要:教育的本质应该着眼于人本身,为人类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侧重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近几年所推行的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每次教学改革所要体现的意义虽然有所不同。教学改革的最终意义应该有助于学生幸福、健康的生活。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正在呼吁普通话普及,正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开展的为其十几天的调研中,发现利川市教育改革正在一步步经行,计划着施行小学生一二年级期末不考试,假期无作业的模式,中考后的考生,进入高中也是在施行双“双减政策”,普通话教学情况正在普及,一些村委干部也会下乡鼓励留乡人员以普通话交流。效果逐渐明显,虽然一定程度上还未达到目的,但是也在积极呼应中。
关键词:教育;支教;教育改革;普通话普及
一、调研概述
(一)调研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根底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培养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自身心安康的人才,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全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道德与秩序、民族个性与未来。
但最近的热门话题:教育改革。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
首先是教育本身的保守性。表现之一是,一个似乎根深蒂固的观点是,教育等于学校。其实,这是非常狭义的理解,教育在学校诞生以前就存在了,可以说具有与人类一样久远的历史,从广义上说,家庭、社区、劳作、社会交流等,都是在以各种形式进行教育。表现之二是,教育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追求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就是其目的,这与个性化、民主化和多元化新时代精神是相悖的。
其次,是教育严重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五年以前,教育界两位重量级人士,对教育的保守性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办的edX联合总裁阿南特·阿卡沃尔(Anant Agarwal),另一位是美国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校长皮特·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前者批评说:“教育在过去500年中,实际上(本质上)没有变化,上一次变革是印刷机和教科书。”后者更形象化地讽刺说:“标准化是教育的规则,统一性是教育预期的结果,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照同样的尺度评估。学校以工厂为效仿的对象,每一天都被均匀的分割为若干时间段,每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果都以敲钟为号。”这是对当今教育的真实写照,只是人们已经麻木不仁罢了。这些批评说明世界的教育,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初级学校的诞生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迄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各类学校分班教学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发明的,专业化教学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迄今已有300多年,而“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教学原则,是德国著名教育家约翰·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于1806年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的。这些原则和做法,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时隔几百年了,它们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必须大力进行改革。
再者是非教育因素的干扰。教育是超越地域、超越宗教、超越民族的公益事业,它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规律。但是,教育不是处于真空之中,它受政府、市场、宣传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往往背离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大学排名是商业炒作,以非教育的价值观把教育引向错误的方向,试问美国常春藤大学早在大学排名之前就成为世界顶尖大学,还需要由外行来给它们作评价吗?难怪美国700多所大学集体抵制大学排名,这应该是教育内行对违背教育规律发出的抗议。
还有一点,处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施展抱负的机会极有可能是靠读书获取的,那么受教育程度尤为重要,农村的教育更是关乎莘莘学子对前途的把握。
(二)调研目的
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统一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高招录取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培计划”、特岗教师招聘……中西部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加强;给学区房降温、扩建普惠性幼儿园、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职业教育让人人出彩……从农村到都市,从西部到东部,最广大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推行新的教育模式。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连接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开展教育改革研究,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掌握正确方法,措施、途径。
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带给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更为真切的获得感。
(三)调研方法
通过在家乡进行实地考察,义务支教等形式,在与学生及家长交流接触的过程中进而逐渐了解农村的教育改革,结合调研了解农村的教育现状以及普通话推广情况。
二、指导思想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一段时间以来,“鸡娃”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过度参加校外培训是“鸡娃”的主要手段,而功利化追求短期分数提升,忽视长远发展成为“教育内卷”的典型特征。
“您来我们培养你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某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语露骨地煽动群体性焦虑。校外培训成为很多家庭的巨大负担。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直言不讳地谈到“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背后,是唯分数论的指挥棒。多地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北京市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遏制资本化无序扩张;上海市全面排查备案线上培训机构……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一系列举措背后,是对教育领域顽瘴痼疾病理的深刻把握。
进行教育改革,是形式所趋,也是势在必得。核心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之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之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当地教育现状
利川市是恩施州教育比较集中的地区。截至2012年为止,全市幼小初高学校共400余所。各地还在不断申请筹办新学院。2022年高考生高达7000多名,接近5000左右的初中生因双减政策上不了市内高中,小学教育更是普遍。州内其他地区已实现小学一二年级期末无考试,无作业制度,而利川市的教育模式正在尝试中,还未达到全面普及。普通话也未全面普及,部分农村学校仍在使用方言教学。英语学习问题由为突出,但是可观的是,各个学校正在解决师源问题以及教学现状,正在大力调整学校的不足,力求做到高质量学校。
四、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教育已不能满足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要培养更具多才能更专业性的人才。
(2)社会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类思想也在不断前进,意识形态需要更多创新机会来提升,社会制度需要更先进的教育模式来实施。
(3)教育科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化。
(4)地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的较大差异。城乡差异,地域差异等师资水平差异,导致教育不同步,学识不一致的问题。
(二)教育改革措施
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具体措施思想:
1.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保障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5.实行“双减”政策。
(三)教育改革意义
1.平衡好学段之间的衔接与独立性的关系。教育的过度竞争甚至内卷已经在较早的学段产生,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段就不得不接受大量刷题、高强度长时间训练的折磨,在强调竞争的流水线上运转,而教育的乐趣、美感、温暖被无奈地挤兑甚至无情地抛弃掉了。最根本实现了“学区内的学校水平都差不多”。
2.平衡好国家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已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但不少弱势阶层的家长和学生则不堪于漫长的教育竞争之途,会觉得“读书无望”早早退出战局。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一些东部城市人口流入量很大,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增加高中学位问题也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的,现在有些省份和城市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因此,在普职如何更合理分流、加强大城市高中建设等方面,未来教育改革应当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更利于平衡国家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
3.平衡好家长需要和学校、教师发展需要。多地大力推行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和教师发展都面临大变局。需要建立对学校的信任并坚定推行校本改革,让校长和教师等对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最了解和专业的人在其中真正发挥力量,让更多学校办出特色达致更好均衡。
4.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以更高水平的发展力来实现自我的大学生价值。
(四)教育改革发展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新要求,整个教育系统都在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方向和要求展开部署,把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要求变成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实践的切实行动。
2.全面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满足高质量需求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是全面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发展,是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承载的新使命、新期待和发展新蓝图。
3.促进教育标准体系构建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我国教育制度优势明显,人才资源基础较好,因此,“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认识并利用好有利条件,在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上下手,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从而释放教育创新与服务潜力。
五、调研实践活动的收获
(一)对于接受调研的对象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要从面向城市的教育改变为真正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教育,成为切实地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的教育。
接收教育的学子,了解到他们正在享受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提升和改变,一步一步达到标准教育要求模式,实现普及高质量教育。
(二)自我本身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教育改革也在艰苦环境下,实现一步步改善,特别是近几年的教育模式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无疑是农村教育的一大进步和寒门学子出农村深造的一大敲门砖。
摒弃以应试教学为目的,单纯教学生知识的偏颇做法,而要注重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大力促进农村素质教育,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于农村青年,既要传授知识的本领,也要培养他们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观念。实现自我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推进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 郭翎娇,牛成丽,王飞通. 农家参谋. 2019(03)
[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Z]. 刘后魁 主编. 吉安年鉴. 2014
【实践感悟】
第一次参加家乡支教活动,在支教前是充满期待和坎坷的,寻找生源和场地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自己一步步解决的。在支教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生源,不同地方的教学差异,普通话未普及等等,都是在支教过程中慢慢改善,慢慢达到想要的效果。支教结束后,满是感慨,心怀回忆,一切都是宝贵经验,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和进行普通话宣传教育中,不只是一张张照片所呈现的成绩,更是一抹心灵的洗涤,净化了内心浮躁,冲动,疑惑。
这次支教,我将一天分为了两个时间批次,一个是针对高中生和准大一的辅导,另一个批次是分为了初中生和小学生辅导。分别做了不同的功课,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抓住每个学生自己的不足,及时制定不偏科计划,支教完同学们的成绩,让我知道,做什么事有个准备,找到不足之处,并一击命中,一般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处下来的十来天,虽然短暂,这是一个短期支教的弊端,但是要养成一个习惯也才坚持21天,十来天的纠正足以让小孩子们有一定的懵懂的想法,产生兴趣,并加上自己的观点,会一直做到自己认为理想的状态。这是我没支教前到结束时最大的感慨,坚持一定会有变化。
家乡的发展少不了大学生返乡的志愿活动,少不了家乡正在改变的举措,为家乡做好一处亮眼的风景线,学会将家乡的事务看做自己的事务,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不管是支教活动,还是普通话宣传,抑或是了解家乡教育改革的进程,我都会一直在路上!
——计算机2034班 沈冬月
【实践照片】
2022年7月28日 我对小孩子进行户外普通话讲解
2022年7年28日 走访完小学教育后与孩子们的合照
2022年7月29日 分批次教学,准大一和四升五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