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成团”特辑——调研报告(十三)
--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吉林省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校扎实开展 2022 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综述】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多次就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八里庙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质量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为深入植根农村未来发展空间规划,高标准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满足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加速提升品质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八里庙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调研小组开展了此次专题调研活动。
为响应学校团委开展的“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本小组于2022年7月15日—26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八里庙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八里庙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助力八里庙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调研报告
杨璐萌,王楠
摘要:如今乡村振兴工作愈加受到重视,乡村逐渐稳步发展,但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仍发现八里庙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文化设施建设薄弱,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数智化服务设施不完备;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模式有待创新;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有待增强;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等,并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这几个建议以助力八里庙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调查;问题;对策
一、调研目的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多次就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八里庙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质量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1]。
为响应学校团委开展的“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们来于2022年7月15日—26日来到吉林省四平市八里庙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八里庙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助力八里庙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为使调研结果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八里庙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勘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调研方法,主要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施运营负责人、八里庙村居民三类对象开展调研活动。
(一)实地调研
我们走访了八里庙村的两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了解各调研点站舍空间、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服务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等实际情况。
(二)问卷调研
1.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营情况调研
针对村(社区)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运营情况,调研组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站长为调研对象,先后开展了2次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25份,有效问卷25份。
2.居民需求与满意度调研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开展八里庙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满意度情况调研,拟定了《八里庙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满意度情况调研》问卷,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15份,有效问卷200份。调研受访对象是八里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即辖区居民。本次调研受访对象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学生、企事业人员等不同群体。
三、调研过程
2022年7月15日—26日,我们小组深入八里庙村实地调研所在地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和运营情况。问卷填写前,我们向受访者阐述调研目的及问卷主要内容,确保填写人对本问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调研中,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单位相关负责人对问卷内容有任何疑问,我们均进行细致解答,确保问卷的顺利填写及问卷答案的真实有效。调研中,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两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问卷调研,同时电话调研了三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诉求,并针对服务对象开展了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满意度情况调研。
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调研结果
(一)八里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体情况分析
梨树县八里庙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管理面积920公顷。目前,整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由村委运营管理。
1.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空间面积
八里庙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了全覆盖。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总面积7000㎡,站房总面积3200㎡,功能室数量12个,文化长廊长度75米,LED屏数量4块,电子阅览室34间。
表2-1梨树县八里庙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情况
2.全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目前,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总工作人员有223人(含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87人)。男性124人,占比55.61%;女性99人占比44.39%。
其中,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际工作人员87人,占比39.01%。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有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数52人。
3.全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各类活动开展
2021年全年总计开展活动36场次,主要以文化惠民、读者活动。公众教育、演出和全民教育为主,线上、群文理论研讨、下基层辅导培训、文化志愿活动场次为零。
其中,公益艺术培训占比32%,公益培训占比27%,公益讲座占比18%,全民健身占比23%。
4.全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团体/组织
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有文艺团队8个,志愿者9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
5.八里庙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经费使用
2021年八里庙村收到市上划拨经费223万元,文化活动使用经费31万元,使用率较低,仅占13%。调研信息反馈,每年上级部门对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划拨有一定的专项经费,但由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次数量较少,导致经费使用率较低。
6.八里庙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图书(期刊)
八里庙村总共拥有图书册数11万册,期刊册数3万本。数量最多的为图书册数,占比65%。电子阅览室34间,覆盖率87%。由于手机、平板等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借阅、上网的人次较低。
(二)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调研结果
1.调研对象情况
本次调研受访对象包括公务员、企事业人员、个体户、学生、离退休人员、本地务农、进城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群体230人。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占56.8%),其次为中老年群体(50岁以上占28.4%);男女受访者比例约为5:5;不同受教育水平受访人员较为平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各层级人群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
2.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情况
(1)受访者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认知情况
受访者去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占比82%,没去过的有15%,不知道有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仅占3%。居民对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知晓度较高。
受访者也非常乐意参加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的活动。很愿意参加的占比44.16%,愿意的占比45.01%。
(2)受访者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整体满意度情况
受访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在对居民所在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满意度调查中,29%的居民表示满意,50%的居民表示很满意,12%的居民表示一般,仅有1.2%的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不满意,0.6%表示非常不满意,7.2%表示没去过。八里庙村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较高。
受访者对于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空间面积与功能设施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为满意。其中,很满意占比41.03%,满意占30.08%,一般占18.65%,不满意占2.05%,非常不满意占0.6%,没去过占7.58%。
受访者对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也较高。在对居民所在社区/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满意度调查中,33%的居民表示满意,44%的居民表示很满意,14%的居民表示一般满意,仅有1.44%的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不满意,0.84%表示非常不满意。
(3)受访者对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基础条件改善期望情况
居民对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等硬件基础和图书等软件方面改善的期望较高。
57%的受访者希望增加文化站的室内和广场面积,56.8%的受访者希望希望更换老化设备、提升硬件质量、实现免费WIFI覆盖,43%的受访者希望增加图书种类,改善阅读环境,45%的受访者希望提供更专业性的服务,例如专业指导、专业师资、优质培训等,31%的受访者希望加快电影资源/数字娱乐资源更新,20%的受访者希望增加院团演出资源,27%的受访者希望增配新型数字化设备(例如VR设备等),22%的受访者希望加大活动信息宣传(例如微信、QQ等),23%的受访者希望提升服务态度/重视群众需求反馈,8%的受访者表示没去过和不知道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4)受访者参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意愿情况
针对村社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的活动调研中,居民对参与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的意愿较为强烈。44%的受访者很愿意参与活动,4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9%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的占比,仅有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参加。
(5)受访者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情况
不分年龄阶段,居民最喜欢集体舞蹈活动。调研数据显示,55.11%的受访者最喜欢集体舞蹈(如广场舞);其次分别为书籍阅读占比47.89%,文艺表演46.45%,民俗节庆活动(如重阳节)45.97%,看电影电视37.79%,技能培训36.82%,打牌麻将15.52%,刷手机视频14.8%,讲座展览14.56%,非遗传习活动14.32%。
(6)居民最希望文化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情况分析
受访的230名居民,60.65%的受访者最希望文化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阅读学习(书籍/报刊、电子阅读室等)服务。依次是文化娱乐(观演厅、观影厅、小剧场、亲子活动、故事会等),占比58.2%;体育健身(健身室、运动器械、乒乓球等),占比57.4%;文艺活动(排练室、舞蹈室、声乐室、书法室等),占比47.41%;展览展示(村镇历史展览、科学普及、主题教育等),占比41.16%%。
(7)居民对数字内容服务期望较高
随着互联网、5G以及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居民对文化中心提供的数字内容服务表现出很大的期望。60.65%的受访者期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能够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推送内容服务,45.49%的受访者期望提供网络书房/博物馆/艺术馆等服务,42.24%的受访者期望提供各类生活服务信息服务。
五、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建设薄弱,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文化设施老旧,配置还比较落后,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未达到建设标准,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不当使用或人为损坏较为严重。98%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都是和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共同办公,办公室面积狭小,街镇文化站和村社文化室的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利用率低,基层文化阵地缺失问题不容忽视[2]。
(二)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数智化服务设施不完备
一是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基层普遍缺少专业、专职的文化人才,“不专业、不专干、在编不在岗、兼职”等问题较为普遍,且岗位调整比较频繁,流动性大,不利于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而村(社区)一级文化室因无报酬、读者少,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二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队伍年龄后期易出现老龄化,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文艺带头人、组织者、城乡基层文化人才缺乏。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三馆一站均实行免费开放,工作任务加重,技术要求更高,而专业人才紧缺,无法满足工作需求[3]。三是大部分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站对数字化建设重视不够,起步较晚,数字化服务能力较低,在资金投入、设施完善、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亟待改善。整个文化站数字资源匮乏,设施不完备、技术掌握不够,且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可以说,数字资源技术建设非常滞后,服务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需要。
(三)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模式有待创新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财政预算的公共文化经费相对不足,且疫情期间部分镇街存在不知该如何开展文化活动事宜。2022年文化活动经费总计44万元,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果。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对社会力量的参与激励政策不足,渠道不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社会力量直接投资或捐助设备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管理经营等方式运用较少[4]。
目前,文化站和村社文化活动室的运营仍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进行运营,且普遍缺少专业的文化人才,即便有人也是身兼数职,“不专业、不专干、在编不在岗、兼职”等问题较为普遍,且岗位调整比较频繁,流动性大,不利于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有待增强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远不适应。目前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政府部门安排或上级指定,供给模式上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一些镇街图书室图书种类与群众生产生活娱乐需求不完全匹配,存在阅读人次较少、书籍闲置、老旧等问题;电子阅览室也因网络与手机终端的普及等因素,处于闲置状态。二是基层对非遗传承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志愿者等人才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培训。镇村文化活动大多都是爱好者自娱自乐,本土原创文艺精品不多,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三是数字文化资源总量不足。数字资源技术建设非常滞后,服务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需要。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部分镇级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实际开放率低,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舞蹈室,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二是文化站虽然实现全覆盖,但存在共用的现象。三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低[5]。举办活动数量少,设施日渐陈旧,需要维修的经费无法落实,功能发挥得不够好,影响惠民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
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镇街一级层面,调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愿,领导重视的就搞得好、干劲足、活动丰富、群众欢迎,反之就搞得差。这些现象反映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多方面。
六、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轨道。二是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6]。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要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镇村建设规划,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巩固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规划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注重保障老年人、儿童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等管理方式,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制定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补充引进、激励保障等政策,采取灵活招人用人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和经营人才,重点要配齐配强镇街综合文化站队伍,定编定岗,解决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重视基层乡村、社区文化人才培养,发挥优秀民间传统老艺人传帮带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中。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民间团体、退休干部、教师、青年团员等不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形成一支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志愿服务队伍。
(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制度和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必需经费,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资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市场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以及投入不足的问题。
(五)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一是要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意愿为导向,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针对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社会综合服务效益。二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文化设施,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三是鼓励、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能人主动创作、主动参与文化文艺活动[7]。四是要重视移动互联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把移动互联网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六)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要发挥好。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设共享机制。各级文化馆、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文化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马小凡,古力斯坦·亚生.文化润疆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22(02):22-28.
[2]李静.陕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02):22-28+42.
[3]贲绍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效果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L市为例[J].乡村科技,2022,13(06):6-9.
[4]刘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3):255-259.
[5]靳淑琪.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经营与管理,2022(02):123-129.
[6]王梅,傅利平.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动态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1(05):195-201.
[7]刘岩.乡村振兴战略下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5):98-102.
【实践感悟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此次下乡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遇到的,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我处理问题时不够成熟,和经常不知所措。这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增加自己在社会中的经验和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从我亲身去见识,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扎根基础的重要性。
这一次社会实践我感觉到收获颇丰,在与村民交谈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村民的质朴和善良,也感受到了干部们的尽心尽力的付出,更感受到了国家设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给农村现代化带来的无限可能。总之通过这次实践调研以及走访调查,我对农村,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次三下乡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这次实践给我带来的影响永远不会结束。能够参加此次活动,我深感荣幸。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乡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108王楠
【实践感悟2】
为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积极加入了管信学院的调研队伍。通过这次多彩乡村的调研,我经历了很多,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和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此次多彩乡村的调研的顺利进行,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是“三下乡”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三下乡”是一个集体活动,队员们要互相协作好,齐心协力做好实践的相关工作。在我们队伍准备开展乡村调研活动时,我们会在开展此次调研活动的会议,会议上详细说明调研相关工作,同时发表有关这次调研的相关建议。我们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观察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并用照片和视频记录调研当中的相关信息,而线上的一些队员们则网上搜索相关的可靠资料,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等等。通过我们的团结合作,线上和线下的资源的整合,大力推进了调研活动。总而言之,这次“三下乡”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我在调研社会实践中感触深刻和受益的重要一部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36杨璐萌
【实践照片】
图 1:202222日在梨树县八里庙村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小广场
图 2:2022年7月23日在梨树县八里庙村看到了新建成的村民活动设施
图 3 :2022年7月23日看到了农村的路旁种起了树,道路也在修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