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团”特辑——调研报告(八)
--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吉林省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校扎实开展 2022 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综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推进脱贫攻坚与加大乡村资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像宫里石刻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关于渭南市富平县宫里石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王茜,王研文,郑丽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像宫里石刻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富平石刻艺术起源于周秦而兴盛于唐,宋元明代相济,镌刻工艺,风格独特,别树一帜。故以墨玉石刻艺术闻名遇途。以石为纸,以刀为笔。2014年“富平石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劳动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改进中,使富平石刻成为我国石刻艺术和石刻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成为富平特色的产业。
关键词:石刻;乡村振兴;富平石刻
一、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推进脱贫攻坚与加大乡村资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像宫里石刻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富平石刻艺术起源于周秦而兴盛于唐,宋元明代相济,镌刻工艺,风格独特,别树一帜。故以墨玉石刻艺术闻名遇途。以石为纸,以刀为笔。2014年“富平石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劳动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改进中,使富平石刻成为我国石刻艺术和石刻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成为富平特色的产业。发展石刻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减少年轻人外流,结合新时代文创产品,加大宣传,影响和带动农村贫困户成功脱贫致富,使得农村农民收益提高。
为切实了解我国农村特色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延安大学三农学社渭南支队于2022年7月中旬赴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齐村组织为期15天的支教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宫里石刻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展的调研活动
(一)国内:
1.宫里石刻的发展史
宫里石刻的发端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汉未和魏晋时,宫里石刻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汉太上皇陵、汉茂陵、霍去病墓等古迹中,均可见宫里石刻的印迹。隋唐时代,富平属京畿之地,京城宫苑的建筑装饰,名人骚客的书画刻制,帝王将相的棺椁石碑碣,又刺激宫里石刻大兴。今可在富平定陵、元陵和蒲城桥陵、泰陵、惠陵等地看到许多宫里石刻文物,如石椁、墓券、朱雀、华表、碑碣、墓志、石狮、石人、石马、独角兽供桌等等。元代中期,宫里石工在孔庙、广济寺、香山寺、碧山寺,碧云寺、万寿兴国寺等,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明清以来,宫里石刻走向地方民间,趋于实用和大众化了。诸如明代万历初年的《温惠石桥碑》、清代庄里的《永润里广惠渠记碑》、美原的《重修顺阳渠碑》等等,更赋予石刻工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些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同宫里石刻高手联谊,出现了一些石刻精品。如《赵师善墓志》、《辛亥丙辰两战役阵亡之烈士陵园碑》、《圹记诗碑》、《张中将义安墓志铭》、《威将军胡笠僧墓志铭》、《胡太公墓志铭》等以及后来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东四团团总杨昌年功德碑》等,在石刻界留下高名。新中国成立初,宫里石匠刘生亨给延安张思德墓刻制了毛主席亲笔的为人民服务碑。刘积贵、刘英贤、刘云健等人在兰州烈土陵园、淳化爷台山烈士陵园刻制的纪念碑20多通。刘英贤为省历史博物馆复制了《合阳令曹全碑》、《二王法贴》,均受到专家好评。20世纪70年代,宫里石刻进入一个0期。其工艺产品风靡一时,出国参展。新世纪以来,规模又不断扩大,出现了机械化、专业化经营。近年来,宫里石刻作为陕西省的传统雕刻技术之一,已经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政府编写了《宫里石刻》一书,并先后赴华阴、渭南、西安、广州等地参加了民间工艺品展示。不过,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机械化工艺大量出现,逐渐淘汰传统石刻工具。传统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粗糙制作转向精细化、零散经营转向规模化,这些新变化不断冲击传统石刻艺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继承老一辈的石刻手艺,年轻石刻艺人逐步缩减,这让很多老石刻艺术家有所担忧。
2.石刻原料——墨玉石
宫里石刻的石料也是十分有名,其中以宫里镇凤凰山盛产的“墨玉”为主。
据富平县志记载:墨玉石“色重质腻,纹理细致,漆黑如墨,光洁如玉,极负盛名”。墨玉石虽然同属于石灰石,但它的质地更加的细腻和纯粹,有清晰的纹理,且石头坚韧不易碎,在轻轻敲击时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好的石头会促进当地石刻业的发展,墨玉石就为宫里的石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备受关注的墨玉石,因历史上遭大量开采,宫里一度出现很多石窝子或石坑,这些都是挖采墨玉石留下的。近几十年来,随着封山政策的实施,加强对墨玉石的保护,石窝子现象大大减少。
3.石刻工艺的基本程序有:
(1)选料和采料
(2)取坯
(3)按石刻工艺的三种类形,线雕、浮雕和圆雕,确定加工工艺:线雕、浮雕、 圆雕 。
4.石刻工艺的保护
(1)用三年时间使协会和学会工作形成规律性活动,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宫里石刻的保护和传承。
(2)在“两会”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再用2—3年时间,扩大石刻生产的普及面,既保护传统工艺,又提高现代工艺水平,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3)用1—2年时间,建立起宫里石刻的历史博物馆,既珍藏石刻文物产品,又保存传统手工工具及其加工流程。同时对现代的石刻精品,也逐步收藏。
(4)用3—4年时间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传承谱系,形成一批经典的传世的作品,形成一代石刻新人。
5.石刻的主要价值
(1)文物与考古价值:
宫里石刻的2千多年历史,为无数石刻文物所证明。富平县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晋南北朝的造像碑10多通;三原县的唐高祖献陵,礼泉县的太宗昭陵、乾县的乾陵、富平县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县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让帝惠陵以及散布各地的《李勋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众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宫里的石刻文物,对考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文化与艺术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属富平宫里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
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的《玄秘塔》、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等精品书法及富平高君诏刻的书画作品《关中八景》等广布久传,与它们之石碑有极大关系。
古之庙、堂、楼、亭饰物、人物造像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石刻造型,无不体现着艺术神韵,为今之所不及。
(3)工艺与科技价值:
石刻工艺的神秘色彩预示着它的科技含量和工艺价值。包括采石取料的粗活在内,都有内在的窍道。尤其是精雕细刻,既有外省之功,又有内悟之秀,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绝非“现代化”所能取代的。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艺科技遗产。
(4)经济与开发价值:
宫里石刻在该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7066万元,占全镇经济收入42.2%。凤凰山前各村从事石刻的劳动力已多达80%以上,一些村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吸引着外商,一些村出现采料,运输、加工一体化的专业户。
6.相关器具与制品
宫里传统的石刻工具有粗活、细活两大类:粗活类有手锤、大锤、錾斧、錾头、钢锲等;细活类有字板、平刃刀、凹槽刀、韭叶九、铲刀等。其他工具有曲尺、直尺、卷尺、墨斗、画刺蜡铲、拓包、木槌、撬杠等。
主要制品有碑碣、牌楼、造像、石桌、石鼓、石狮、桥栏以及生产生活用柱鼎、碌碡、门墩、阶条、臼窝等。
(二)国外:
1.石刻是艺术的土壤:
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与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艺术的源头都在古希腊,其中以神话、史诗、悲剧为主,整个西方艺术的源头都在古希腊雕刻是古希腊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艺术宝库,这其中的雕刻艺术被历代艺术史家认为是最能代表古希腊艺术风格的作品。正如法国学者丹娜所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更全面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艺术,就是雕塑。”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从材料来看曾有大理石,青铜,桃木,木材,黄金等多种材质,但现存的古希腊雕刻多采用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形式多为人物雕塑等。从题材上看,古希腊雕刻大都源于神话传说或体育竞技等日常活动,古希腊神话被马克思评价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其最大特点就是神人同行同性,当时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得到荣誉的运动员们,就为他们雕刻运动者的人物雕像,并放置在神庙等神圣的地方,共全体人民欣赏。
2.石刻是情感交流的产物:
球是不完整的,人工制品,其形式体现了他们的制作过程。作者与伊恩·道森和路易莎·明金在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开办了一个专注于制作石雕球的实验工作室,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认识到这些物品的制作涉及一系列的动作,包括锤打、抛光、啄和精细的切割加工。看来,石雕球是潜在的教学对象,学习石头加工技术的对象。借用教育学者伊丽莎白·埃尔斯沃斯的说法,“教学枢纽”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描述石雕球教学枢纽是中枢位置或对象——用于不同认识的事物——学习者的知识、思想和概念在其中与外部其他人联系起来;其他事件、历史和社会观念。教学枢纽在关系上是动态的。在石雕球的情况下,用材料工作,用材料困惑,找出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展现了与石材加工相关的丰富知识,其中大部分将适用于其他任务,无论是制造抛光的石斧或狼牙棒头还是加工建筑石材。从这个意义上说,石雕球是情感艺术品:它们让事情发生。在一个复杂的持续情感关系系统中,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到其他事情。
石雕球的制作是一个相遇或互动的过程,其中石头的属性与工匠的能力进行对话,鉴于许多石雕球在制造过程中被丢弃的事实,似乎有理由认为这一遭遇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并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形式。工作过程是情感和有效的,涉及通过熟练的石材加工实现实用知识,但同时也集中了关于石材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行为的新知识。与石头的实际接触也是一个情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石头加工技术可以得到磨练,这种知识以加工过的人工制品的形式在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和北爱尔兰传递和交流。石雕球是情感相遇的产物,而这种相遇也以技能、知识和学习的形式产生情感。
3.中西石刻艺术对比: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从整个欧洲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孕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彩陶纹饰,青铜纹样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达,它们包含文化的内涵与造型上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地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强调其社会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个方面。雕塑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于客观的;审美作用同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三个作用统一于审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雕塑的功能脱离不了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中西雕塑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社会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礼乐丧葬、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都紧密地联系着,它从文化形态上就已经限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发展形式。如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石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的陵墓雕刻、墓用雕塑和宗教雕塑等多种文化融合的雕塑艺术,明清时期的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这一点,在希腊、罗马等西方雕塑也同样存在。其中包括希腊、罗马队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揭示,包括中世纪雕塑对宗教文化的表现,文艺复兴以来雕塑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也包括现代雕塑对理性的叛逆,对非理性的体现。
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造就了中国古代的雕塑类型,形成了以陵墓雕刻、墓俑雕塑和宗教雕塑以及建筑装饰性雕塑、工艺性雕塑的五种形式;而西方的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雕塑类型,形成了公共性、纪念性、宗教性以及建筑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五种类型。倘若再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庙为主,前者多为石刻,后者多为泥塑彩绘,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上。在纪念性雕塑方面,中国以帝陵为主,而西方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并以与建筑相统一的形式设置于广场。此外,中国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敦煌、麦积山,还是诸多的寺庙都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彩塑艺术,它们有的独立,有的组合,有的则与壁画、环境协调统一,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来为中国造型艺术留下了丰硕的文化财富。
此外,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雕塑家都是一些高层文化的思想者,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精神探索的学者,他们写出了众多辉煌的雕塑理论,这些理论又服务于雕塑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反观中国,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家虽然创造了商周无与伦比的青铜艺术、秦汉浩繁的雕塑作品、敦煌举世闻名的彩塑艺术,可以说,从规模、材质、工艺到造型、表现、塑造都取得了世所共见的丰硕的成果,但从来没有留下相关的雕塑理论或有关雕塑者的名字。中国古代雕塑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在技艺的传承上,中国的“师傅带徒弟”、“面授心传”等方式也严重地阻碍了雕塑理论的发展,所谓“正宗”和“程式化”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步。这都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雕塑家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巨大差异。
三、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方式
为了确保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准确性,我们渭南支队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普遍调查
为了了解人们对石刻的了解情况,我们一共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下乡前初步调查人们对石刻的了解,另一份是以齐村村为中心展开调研,挨家挨户向齐村村村民了解了有关石刻的一些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做出一份调研问卷,加大调查范围。使得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更加全面,丰富完善了调研内容,使得调查内容更加准确可信。为后期的调研结果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和资料。
2.重点调查
为了使调查内容和数据结果更加鲜明,突出本次渭南支队下乡活动调研主题——宫里镇石刻对本地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针对支教地周围其他几个村子比如齐村村、南陵村、北陵村、桥南村、桥北村、大樊村进行调研。徒步进入到各个村落,对每个村子的村干部、贫困户和近年来成功脱贫的贫困户等与调研主题密切相关的受益群众进行重点调查询问,得到了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反映出石刻的具体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到石刻产业在当地农村脱贫攻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典型调查
为了使调查内容更加科学有效,我们对当地的一些石刻厂进行了深入调研。石刻的发展情况当属这些石刻厂最有发言权,他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数据,销量,销货点,石刻发展前景等因素。我们支队也对他们的期望和建议进行了调查,这有利于本地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进一步发展。
4.抽样调查
由于下乡支教调研人员有限、时间短暂和当地居住人口较多等原因,我们对所需要的调查对象总体进行抽样调查,从调查的村子中随机抽出一部分进行调查研究。从齐村村、南陵村、北陵村、桥南村、桥北村、大樊村等村子每个村子抽取一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访,这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误差。
(二)调查过程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1.问卷调查法
第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大众人民对石刻的了解程度,制作了粗略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下乡之后的另一份调查问卷提供更详细的导向。因为每个村庄人口基数大,在家居住人口较多,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每户人家调查清楚,比如宫里镇,因此为减少时间、提高效率,渭南支队在宫里镇进行的主要是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属于标准化的、书面的、抽样的,分为自填式问卷和代填式问卷。而且填写调查问卷的都为和石刻产业有关的人员,普遍年龄30-50岁,少数为55岁以上高龄,这些人群对近几年当地石刻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真实确切的体会,因此所填写近一百份调查问卷内容真实可信。
2.访问调查
走访询问是最为科学、全面、准确的调查方法,通过走访询问可以了解到当地石刻的生存状况、当地石刻对经济的影响情况、当地石刻的传承情况,因此口头交谈的访问调查法得到的消息更加精确,渭南支队调研的主要信息大多数通过访问调查得到,沿路步行询问人家得到石刻的生存状况,再进入石刻厂询问运营情况,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最后采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询问现今石刻的传承情况,以及这些传承人对石刻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建议。在宫里镇的桥南村,遍布着宫里镇如今还在营业的多家石刻厂,这是我们重点走访的对象。
3.文献调查
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下乡之前通过查询宫里镇当地有关文献了解到当地近年来石刻发展情况,讨论分析从而确定本次调研主题——富平县宫里镇石刻文化传承与发展,下乡途中通过村干部介绍了解更多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进一步确定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向,返回后通过文献调查结合实地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4.实地调查
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运用自己的感官以及借助科学观察工具,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进行直接感知。全队成员根据调研过程中对当地的整体理解概括,直观感触宫里镇石刻如今的发展状况。在宫里镇的南陵村,被誉为关中石刻第一村,这是我们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
5.统计分析法
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做出最后的总结。可以明显的看出宫里石刻的具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后续的发展趋势。利用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对石刻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改正建议,并且对石刻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的指引。
四、对象结果
(一)对象:
调研村庄:齐村、南陵村、北陵村、仇石村、惠家村、南齐村、桥南村、桥北村、大樊村、涧头村、张家村、李家村
调研村民:村干部、石刻厂经营者、石刻厂工人、石刻手工艺人、普通村民
(二) 结果:
通过走访口头访谈调研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渭南支队针对本次调研关于富平县宫里镇宫里石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研从不同的采访对象中得到以下结果:
1.石刻厂经营者
石刻厂的经营者是我们此次进行调研的主要对象。在我们走访的各种规模的石刻厂中,大多数的经营者都是拥有着10年乃至20年的从业时间的手工艺人。其中,我们有幸采访到的几位有着极高的石刻技艺水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不仅在手工技艺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在工厂经营上也具有着优势。另外的一部分调研对象也有继承自己父辈的产业继续经营的,他们保留了技艺和产业经营上的双重优势,同时开办的石刻厂的效益相较其他工厂而言也更好。占更大多数的经营者是中小规模的石刻厂,其中有创立有限公司的也有个体经营的,这一部分的工厂效益相对较差,订单量远不及大厂。
当前宫里镇的大部分石刻厂的订单的石刻产品主要供应种类是石碑、地板。在清明前后是石碑的旺季,其他时间没有固定的淡旺季,厂内石刻种类较多,有专门给学校定制的人像石刻,以及凉亭石桌等。其销货渠道主要来自老客户的上门预定,也有一部分工厂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宣传,例如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接收了更多途径的订单。也有是一部分是电话联系,有一部分是线上销售。总结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可以让厂子收益更加提高。但是,现阶段下,石刻厂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阻力。由于石刻产品的原料成本较高,制作环节需要技艺支撑,且制作周期较长,因此资金流转速度相对较慢。许多工厂在受到疫情等原因下,出现了订单量下降、运输受阻等问题。占大多数的经营者表示现在的石刻企业发展不是很好,因为受限于地域发展,原料比较贵又费时费力,因此这个行业并不能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另外,石刻工艺又需要时间去学习传承,且当地缺少对手工艺人、石刻厂工人进行集中培训的场所。虽然也有小部分的经营者对于工厂的发展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但总体的发展状况不是非常明朗。
另外一个影响石刻厂发展的原因在于石刻厂中缺少年轻人的传承。当前在工厂内做工的工厂工人的年龄大概在40-50岁。经过访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石刻厂工人工资一般是150-180元(300元封顶);另外,石刻厂的工作环境差,石刻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粉尘伤害身体;最后,由于轩窗的力度不到位,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于石刻的了解程度不高。由于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导致大多数石刻厂的工人是流动的,即招即做。
也有不少经营者提到石刻厂的经营还需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大对于石刻的宣传,能有更多的政策来扶持,使宫里镇石刻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
2.普通民众
通过对于一部分普通民众的调研走访,了解到他们对于石刻的原料来源、具体制作以及销售市场并不清楚。通过他们的一些生活经历,他们认为,石刻品的受众有很多,下至普通家庭,上至中高端对石刻有欣赏能力的顾客。石刻品的销售种类主要是大件物品,比如墓碑、栏杆、亭子、石狮子和石桌石凳等,几乎不会制作小型工艺品,注重量化生产。其中,墓碑的销售旺季为清明时期,栏杆、亭子、石狮子和石桌石凳等,主要是庭院里的装饰物。一般来说,主要是省内的顾客居多,通过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售卖,省外和国外的也有,但占少数。工厂里上班的工人平均年龄50岁左右,年轻人很少,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现在机械化制作越来越普遍,大大抢走手艺人的活,导致手艺人就业难,形势严峻;二、制作石刻又累又脏,粉尘太大,年轻人吃不了苦,而且活也不稳定,冬季是石刻销售的淡季,厂子里的工人很少甚至停工状态;三、宫里镇石刻厂多,厂子之间的竞争激烈,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收益不是很乐观。而且现在年轻人都愿意往大城市走,城市的发展机会多,不愿意留在村子里做石刻。他们认为,宫里石刻在全国范围内还不是很出名,除了同行之间比较了解之外,很多外行人还是不知道宫里石刻的存在。石刻的发展不仅仅要从技艺方面入手,还要从宣传方式和售卖方式进行创新。厂商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经营策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石刻品的宣传和售卖。政府要采取措施大力宣传与支持宫里石刻的发展,比如投资进行专业手艺人的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村子,缓解宫里石刻制作断层严重的局势。厂商和政府要强强联合,共同促进石刻的发展,传承石刻文化,守好民族记忆。
3.石刻手艺人
总体来说,对石刻工艺有过系统学习的手工艺人年龄一般在40-65岁之间,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第二学习渠道是自己找工厂师傅学习手艺。学习渠道总体来说比较狭小,这也是石刻手工艺人较少的原因之一。
手工艺人缺少的原因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就业与实现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再加上石刻雕刻现场环境较脏,粉尘较大,对健康危害较大,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这个行业。而且,石刻技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投入大,回报少,自然就越来越没有人能够潜下心来学习这一门技术。很多手艺人由于缺少顾客,收入极不稳定,不得不放弃这一职业选择务农或者其他职业。
调查结果显示,购买石刻的主要顾客为为高薪阶层,石刻对于普通大众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对石刻缺少了解,对于这一受众,产品多以墓碑为主,传播渠道受限。在传承石刻文化方面,石刻手艺人们一致认为政府应当及时为传播石刻文化出台相关政策,让大家对石刻的古板印象能稍加转变,接受石刻,感受石刻的魅力,让更多年轻人成为石刻手艺人的一员。
近年来手艺人渐渐退出市场,机器逐渐代替人工,虽然机器和人工各具优势,但是机器的批量化制造不能与精细的人工雕刻相媲美,人工雕刻是具有独一无二性的,它倾注了雕刻者的心血,收藏价值较为大,况且,许多石刻收藏家并不看好机器制造,偏向于购买精美的手工艺品。所以尽管机器化普及度广泛,人工在未来也绝不会被完全替代。
4.石刻厂工人
通过走访询问大量的石刻加工厂的工人,我们了解到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及以上,基本上都是因为年龄限制但又迫于生计而在工厂工作。这些工人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石刻学习和培训,多数通过进厂后边工作边学习,自学而成。
从对他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石刻厂大多以生产大石刻为主,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以墓碑、辟邪物、石狮子和文物修复为主,历代发展如此,缺乏创新;石料来源主要是本地和省内周边城市,产品主要销往陕西境内。其次,现在的石刻工厂都是机器化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经济效益较好,但同时其中也有工人提出了石刻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由于现代化发展越发迅速,石刻技艺逐渐被大批量机械化生产所代替,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石刻技艺的传承和精进。另一方面,现在工厂的工人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缺少年轻劳动力,绝大部分年轻人怕脏怕累而不愿意接手石刻工作,导致石刻加工面临失传的问题。
他们认为,对于宫里石刻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加强对于石刻的宣传,让更多人看到石刻、了解石刻和发展石刻,提高石刻的知名度。还有对于石刻工人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工厂生产的质量,最后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技艺和机器生产相结合,更好地让宫里石刻的发展既能走进大众视野,又有独特之处。
五、讨论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领导组织力量不是特别突出
根据调研显示,在这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很不错的村子,其村“两委”班子对宫里石刻的组织管理不太突出。宫里镇“两委”班子目前存在趋向于存在未合理规划生产路线、没有带领这一片的支柱行业宫里石刻进行宣传发展等问题,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宫里镇的发展。首先,其组织领导力量在引进资金方面还尚有发挥的余地,其石刻文化,工厂,在该地还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本土文化发展受限。其次,引进人才,寻找原石原料开采地,为石刻增加新鲜血液,将新鲜血液“引进来”也刻不容缓 。同时该地组织领导力量的外扩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进行一个文化宣传和产业的向外扩充,促进宫里石刻“走出去”
2.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造成的约束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投入,这种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中国城镇化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放在宫里镇来看,这种城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冲击着宫里石刻的发展。首先,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应的就会削减石刻行业行政投入。紧接着,环境污染问题,原石原料的开采问题也接踵而至。
3.石刻工艺本身发展的局限性
宫里镇的石刻工艺发展传承已有1500余年,其传承文化经久不衰,期间造就了很多优秀的石刻艺人,但是发展到现今遇到了史无前例的艺术传承危机。石刻的雕刻耗时、耗力、出成品需要较长时间,加工雕塑石刻机器的出现对石刻艺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机器加工减少了人力、节约了时间使加工石刻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也间接导致了石刻艺人的锐减,所以石刻工艺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石刻行业所需的成本也比较高,原石从省内或者省周边的各省去买入原料,除去原料本身价格较高之外,加之运输原料的运输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导致石刻行业所能获的利也不乐观。石刻行业的工作环境也使很多年轻人望而止步,石刻行业的扬尘比较大而且这些石刻加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已受到政府管控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还不足以解决其本身过程所产生的污染。再加之石刻工艺本身的学习成本比较高,如果要培养出一个石刻艺人则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以上种种原因都和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观所不契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早已不适合这种模式的工作,所以致使石刻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石刻传承人也再难以寻觅。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石刻行业所应用的范围遭到了限制,石刻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和其他石刻名城所实行的石刻技术和产品进行融合,缺少样式的丰富性,我们常见的石刻应用一般是门前石雕摆件、石刻墙壁、墓碑等。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展示石刻本身价值
(1)文物与考古价值:
宫里石刻的2千多年历史,为无数石刻文物所证明。富平县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晋南北朝的造像碑10多通;三原县的唐高祖献陵,礼泉县的太宗昭陵、乾县的乾陵、富平县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县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让帝惠陵以及散布各地的《李勋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众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宫里的石刻文物,对考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文化与艺术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属富平宫里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
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的《玄秘塔》、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等精品书法及富平高君诏刻的书画作品《关中八景》等广布久传,与它们之石碑有极大关系。古之庙、堂、楼、亭饰物、人物造像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石刻造型,无不透视着艺术神韵,为今之所不及。
(3)工艺与科技价值:
石刻工艺的神秘色彩预示着它的科技含量和工艺价值。包括采石取料的粗活在内,都有内在的窍道。尤其是精雕细刻,既有外省之功,又有内悟之秀,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决非“现代化”所能取代的。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艺科技遗产。
(4) 经济与开发价值:
宫里石刻在该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7066万元,占全镇经济收入42.2%。凤凰山前各村从事石刻的劳动力已多达80%以上,一些村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吸引着外商,一些村出现采料,运输、加工一体化的专业户。
2.依托石刻文明,发展旅游文化,充分挖掘宫里石刻内在潜力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而采取以开发文化遗产和破坏原有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是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的相似性。目前宫里石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还是处于低层次、表面化。其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 开发也是仅限于肤浅的表面化。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国石刻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记载,它伴随着中国文化、文字变化而发展,记载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对旅游者的吸引是综合的,它包括了石刻的历史价值、认知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等。也就是说,石刻的旅游价值是一种综合价值,石刻的旅游价值是多元的。所以对宫里石刻的旅游开发不能仅是在其表面做文章,更要通过表面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让石刻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真正得到体现和发挥。
3.做好石刻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让宫里石刻文化“走出去”,展示在世人面前,引发人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关注和再认识,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活传统文化遗存重要论述的有益探索,无疑是保护和传承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胆探索文化传承保护、活化转化的新路径,做好宫里石刻三大非遗技艺:线雕、浮雕、圆雕的传承。与此同时,广泛搭建宫里石刻跨界合作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工厂,工人培训处,以及专业的非遗技艺学习场所,推出一系列宫里石刻文创产品,使古老的宫里石刻再展新颜、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张弘.上古意象,大秦雕塑——评《中国陵墓雕塑全集·史前至秦代》[J] .好书频道,2014(2).
[2]曾晓梅.碑刻文献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构想——评毛远明先生的著述《碑刻文献学通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牛致功.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富平石刻[J]. 王长寿,郭艳娜. 少年月刊. 2021(Z1)
[5]常振科 ,刘晓瑞.“点”石成“金”[N].运城日报,2010-09-01(003)
[6]王长寿,郭艳娜.富平石刻[J].少年月刊,2021(Z1):78-79.
[7]何本善.富平墨玉与石刻文物[J].文博,1990,(02):42-43+19.
[8]宋莉. 北魏至隋代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样式与年代考证[D].西安美术学院,2011.
[9]赵治,唐培淞.加强对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保护刍议[J].理论导刊,2014(11):77-79.
[10]钟意淋,张明,张玄.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妙高山摩崖造像为例[J].今古文创,2022(13):80-83.
[11]郭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阿县张本家族墓地石刻保护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1):55-58.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11.014.
[12]陈维灯.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现代科技和媒体融合的力量[N].重庆日报,2021-11-22(004).DOI:10.28120/n.cnki.ncqrb.2021.007433.
[13]唐静. 石雕、技艺与工匠[D].重庆大学,2020.DOI:10.27670/d.cnki.gcqdu.2020.004226.
[14]廖琼玲.实践文旅融合,拓展“安岳石刻”传承发展之路——论国家级非遗“安岳石刻”的保护实践[J].名家名作,2019(08):30.
[15]黄丽霞,杨振华,李琴,郑少林.基于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大足石刻农业观光园规划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5):76-82.DOI:10.13718/j.cnki.xsxb.2017.05.012.
[16]赵思涵.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以大足石刻新媒体营销为例[J].绿色科技,2020(03):220-221+226.DOI:10.16663/j.cnki.lskj.2020.03.087.
[17]吴建冰.摩崖石刻的旅游学价值——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3(03):393-399.
梁入月. 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大足石刻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张良斌. 基于ASEB分析框架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0]常振科 ,刘晓瑞.“点”石成“金”[N].运城日报,2010-09-01(003)
[21]王长寿,郭艳娜.富平石刻[J].少年月刊,2021(Z1):78-79.
[22]何本善.富平墨玉与石刻文物[J].文博,1990,(02):42-43+19.
[23]宋莉. 北魏至隋代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样式与年代考证[D].西安美术学院,2011.
[24]赵治,唐培淞.加强对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保护刍议[J].理论导刊,2014(11):77-79.
[25]钟意淋,张明,张玄.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妙高山摩崖造像为例[J].今古文创,2022(13):80-83.
[26]郭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阿县张本家族墓地石刻保护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1):55-58.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11.014.
[27]陈维灯.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现代科技和媒体融合的力量[N]. 重庆日报,2021-11-22(004).DOI:10.28120/n.cnki.ncqrb.2021.007433.
[28]唐静. 石雕、技艺与工匠[D].重庆大学,2020.DOI:10.27670/d.cnki.gcqdu.2020.004226.
[29]廖琼玲.实践文旅融合,拓展“安岳石刻”传承发展之路——论国家级非遗“安岳石刻”的保护实践[J].名家名作,2019(08):30.
[30]黄丽霞,杨振华,李琴,郑少林.基于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大足石刻农业观光园规划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5):76-82.DOI:10.13718/j.cnki.xsxb.2017.05.012.
[31]赵思涵.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以大足石刻新媒体营销为例[J].绿色科技,2020(03):220-221+226.DOI:10.16663/j.cnki.lskj.2020.03.087.
[32]吴建冰.摩崖石刻的旅游学价值——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3(03):393-399.[14]梁入月. 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大足石刻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3]张良斌. 基于ASEB分析框架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实践照片】
2022年7月23日,三位同学正在与访谈对象交流家乡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