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面对新冠疫情,主题网络微团课】(第九期)“疫”期育言小课堂之以规划应对变化
文章来源: 作者: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0-05-09 18:21:07 点击数:
    今天一早,被手机屏幕跳出的消息提醒吓了一跳,“吉林新增1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详细阅读信息,原来是舒兰的常住人口,同时公布的还有该确认病例4月23日至今的行动轨迹。更让人心生疑虑和担忧的是该病例无省外居住史、活动史,暂未发现境外、重点省份返吉人员接触史。

    这一消息,着实让我感到了紧张。其原因不言自明,本省的本土病例,多日的生活轨迹,尚未发现病毒源头……

    紧张之后,我又陷入了思考。回顾从春节前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论过程多么曲折,甚至惊心动魄,但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坚信疫情一定会过去。尽管不确定疫情的走向、中间会经历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何时结束,但是结束作为开始的结果必然存在。事实证明,我们的国家在疫情中的立场、政策精准科学,有效遏制了疫情。放眼世界,全球疫情还处于蔓延之中,有效控制、稳步趋缓、放任自流、日益加剧各种抗疫措施形形色色,成效不同,褒贬不一。但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即使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一定也会过去,只是用何种方式、过程中会经历什么、衍生出什么,时空的终结点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

    变化是常态的,根本无力抗拒。回顾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变化一直都在。而几乎在每一个时代走向没落的时候,统治者都竭力抗拒变化,力图维持原有的状态,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徒劳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在这种变化中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强大。这是站在当下看过去,看历史得出的结论。那换一个角度,从当下看未来呢?今日的存在未必会延续到未来,今日的合理明日也可能变得不那么合理。吉林省连续数十天没有本土病例,不代表本土病例就不会再莫名其妙的出现。总之,变化一直都有,变化无处不在,变化很复杂,即使不变或者简单的变化也只是变化复杂性的一部分。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其实都身处于复杂变化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复杂变化的外在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追求幸福、创造美好是人的本性,是你想、我想大家想,你要、我要大家要的共同追求,或者说是我们作为人这种高等智慧生物生存的原动力。

    因为有所追求又身处复杂变化,因为期待在复杂变化中更高效的追求和创造,才有了回答前面问题的必要性,确定了寻求途径应对复杂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以规划应对变化。

    变化不可拒,要顺应变化,顺势而为。我们都期待无惊无险、接续性高、常态化的模式。但也要明白这样的变化不过是复杂变化中的一种,要在思维中和心理上承认变化的存在,做好应对复杂变化、迎接大风大浪的准备。一旦变化发生,不要抱残守缺,僵硬固化,要适时取舍,另辟蹊径。

 

 
    变化不可怕,要前瞻趋势,积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措手不及、调整应对、精准施策、日趋稳定、研制疫苗就是在将可怕的变化引导成不那么可怕或者不再可怕的结果的现实实践。相信,在经历这次公共卫生危机之后,无论是国家的疫情防控体系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卫生习惯都会有着巨大的改变,我们也会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新的公共卫生危机触发更多的思考,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顺应变化、前瞻趋势、积蓄力量其实说的就是“规划”。合理的预判、充足的准备,悦纳当下,放眼未来,虽然该来的还是会来,但至少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胜算。比如我们有的同学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除了宣泄情绪,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但你真的了解你的专业吗?专业和职业有必然的联系吗?不喜欢专业可以转专业、辅修二学历、考研,这些路可以走,你知道吗?你走了吗?理性分析现实困境、积极需求解决途径,努力付诸实践行动,这就是由规划意识由催生的阶段成长,这就是在为未来孕育希望和美好。

 
 
    谈了这么多,并非是想用简短的文字告诉同学们如何去规划,因为规划是个大话题,我会在后续的课程中以专题分享的形式继续跟大家探讨。今天只是借助时代复杂性的切入角度,希望能够唤起同学们的规划意识,让我们的成长更坚定、更清晰、更从容。

学院电话:0431-84539122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