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团中央2025年寒假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文章来源:校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8 06:00:00 点击数:


寒假期间,校团委按照上级团组织要求,组织各学院团委开展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吉林财经大学2025年“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院两级团委的积极动员下,我校16支团队,862名学生踊跃参加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地遍及新疆、山西、黑龙江、湖北、贵州等14302个县市,开展社会实践里程数累计8114公里,获地方表彰数十项,形成心得体悟百余篇,引导返乡学子通过实践感受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一、围绕顶岗实习,投身政务实践

有理想,能吃苦,肯奋斗。我校学生深入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参与信息录入,材料撰写、政策宣传、咨询解答、文件整理等相关工作,转变思维、培养技能,在社会课堂中致真知、长才干、作贡献。

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返家乡”活动工作组,学院团委副书记任组长,院学生会执行主席任副组长,院学生会主席团其他骨干成员为组员,明确分工、扎实有序,每日在工作群内进行工作打卡记录及分享。学院学生张铭原对接到家乡农业农村局,参与当地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及农产品展销会筹备,协助技术人员向农民介绍智能化环境控制、精准灌溉施肥等先进技术的优势,发挥专业优势,为农民展现数字时代农业发展的万千气象;外国语学院杨蒙在家乡教育局人事部工作时,对家乡学校布局、师资配备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认识到其家乡文化底蕴深厚,提出了拓展文化宣传渠道等合理化建议;公共管理学院林静茹来到家乡所在的司法局办公室,在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中认识到基层工作中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深刻领悟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考察乡情民情,体悟变化发展

学新知,重实践,勇担当。我校学生植根基层建设、参与社区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家乡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感悟家乡发展变化;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家乡的真挚情感。

税务学院马千宇来到家乡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政协办,跟随工作人员深入乡村车间和老旧社区调研,见证了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生活的便利以及返乡创业青年带动村民致富的繁荣景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宋涵笑在家乡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共青团协助绘制智慧养老地图时,深刻理解“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不是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路灯安装位置优化、适老化设施改造等具体民生需求响应中”的内涵;应用数学学院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方法对家乡人口结构、资源分配等核心问题建立量化模型,实现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基层决策科学化。

三、服务家乡建设,助力公益志愿

聚合力,献爱心,传真情。我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服务群众、公益宣传、敬老爱老、课业辅导、生态环保等工作,以“小关怀”传递“大温暖”,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注有需要的群体,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绽放绚丽的青春“志愿红”。

工商管理学院洪亚冬、赵家岐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过程中担任志愿者,在赛事场馆、服务区域等环节,用热情和专业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新闻与传播学院喜兰兰来到家乡西吉县文化馆,参与到全国社火大赛志愿服务,通过设计宣传物料、拍摄宣传视频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家乡文化影响力;统计学院战忻怡在长春市劝农山镇联丰村担任兼职团支部副书记,她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改善村容村貌;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

另外,其他学院学生也积极参与家乡政府实习,投身家乡发展与基层治理,深入了解乡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流程优化中,以专业能力助力业务发展,留下为家乡绽放的宝贵记忆。

寒假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我校学生在各省、市、县,用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赢得了实践地的广泛认可。下一步,学校团委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作用,搭建好青年学子与家乡联动的实践平台,引导全校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在融入家乡中增长才干,在火热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





学院电话:0431-84539122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吉林财经大学共青团吉林财经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