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毕业礼,这个题目咋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因为毕业季的你们已然结束了考研,上岸的上岸,就业的就业,决定二战的也大都进入了新一轮的备考。
把这个问题作为毕业礼,是因为有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相当比例的同学考研失力,有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二战。所以,我觉得这份礼物的受众虽非全体毕业生,但确是毕业生群体中一部分人的现实选择,也是所有在校生中的大部分群体都会思考和面临的现实困境。虽然所处年级不同、时间节点不同,但对于是否考研,考研要具备怎样的条件,二战要有什么样的准备,其实有着共同的答案。

那么,考研是必须的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大学有很多选择,考研不是唯一,也就不是必须。当然,我知道这一定不是你们所期待的回答。而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也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同学选择考研,纠结着要不要考研。每每有同学向我咨询是否要考研时,我都会问“你为什么要考研?”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同学给不出答案,有些同学侃侃而谈,至于是哪些原因,不再占用文字表述,因为你们都懂。但在我的经历里,很少有学生能表述出考研选择背后的有效动机。
为了更为形象的阐述,我将选择考研的理由粗略的分为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两种类型。主动选择主要包括因对学术的追求,想要继续深造;因高考的失力,不肯放弃名校情结;因对专业的不喜欢,想要再次选择;因对就业缺乏信心,想要规避就业风险这四种。而被动选择更多的体现为“随大流”,即父母说应该考研,同学们都考研,所以我也选择考研。说到这,大家不妨对对号,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情况。
当然,不管是基于哪种原因,如果考研成功,一定会带来成功的个人体验,甚至成为我们人生的高光时刻。但事实是考研的录取比例也就是20分之几,即便在今年扩招的情况下,也就是18分到19分之几,而曾被号称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录取比例是80%-90%。所以,不要以为闯得过高考的你就一定具备考研的实力,二者对于学习的要求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所以,别拿谁谁家的小谁都考上研究生了作为我也能考上研究生的参考系,因为你是你,他是他,看似相同的背后真儿真儿有着太多的不同。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澄清,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考研是必须的吗?
从选择考研的原因角度分析,考研不是必须的。
追求学术,酷爱学习,选择考研,毋庸置疑。这样的学生多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目标明确,上岸几率极高,属于考研大军中天然的王者。因不肯舍弃名校情结选择考研,看似锲而不舍,执着坚定,其实是隐含着不合理的信念,将目标过于绝对化,非黑即白,俗话说的一根筋,一条路跑到黑。对于这类同学,如果目标达成还好,一旦失力,就会丧失方向,被挫折和溃败所击垮。其实大学里的选择并非只有考研一个,人生的成功也并非是名校造就的。过往的失力可能有各样的原因,想要弥补人生遗憾虽是人之常情,但决策和行动更要建立在目标可行性的理性分析之上, 而不是不合理的唯一认同和不顾实际的盲目努力。建议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可以听听我的上一期课程“无需后悔”,因为即使时光倒流,你也未必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对于因为不喜欢专业选择考研的同学,我持肯定态度。能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想法做出调整和变更,是个体成熟的表现。但对于不喜欢专业就只能选择考研,我不认同。当然,如果你考得上,那就去考好了。但是面对考研的严峻形势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有另一些解决方式。比如在具备条件时申请转专业、辅修二学历、选修其他课程,在毕业时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等等。其实,所学专业并非一定与未来职业挂钩,这一点你们记住就好,明不明白的先放一边,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再聊。现实中,想要规避就业风险而选择考研的不在少数,单纯的以为考取了研究生人生就一片坦途的也不在少数。在这里,不做具体分析,因为需要大量的篇幅。还是那句话,能考上,怎么都好,可以暂且不论缘由。我只是想问,你以为的“规避和坦途”论证过吗?检验过吗?如果是一个伪命题,你还能以此做选择吗?
相比于主动选择考研,被动选择考研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更差,不负责任的意味更浓。“随大流”,就是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选择跟着人群走,认为大多数人选择了,自己去做了,错也错不到哪儿去。这里其实还隐含高中以前的惯性思维,认为学习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大学与之前学习阶段的不同,对自我成长阶段和外在环境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而对于假手他人,把选择权交给家长的学生,其实就是在逃避责任,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不敢负责任,不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因为这样的选择一旦遇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利就可以毫无压力的把责任推给他人,“当年是你让我这样选择的。”所以,结论来了,被动选择考研能上岸还好,至少还有个缓冲的成长过程。但现实是,这类同学由于缺乏由内而外的价值认同,往往行动不足,结果也可想而知。
从考研的现实难度来看,你想不等于你能。
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341万,毕业生总数874万,五分之二的人选择了报考研究生。我发现凡是准备考研的同学,一开始都信心满满,无论现实成绩如何、基础如何。退一万步讲,就算考研是个“香饽饽”,你也得吃得着,吃得下。研究生考试本就是优中选优,强手PK,志向和热情要有,能力和坚持要有,优势和特长要有,目标的匹配要有,即便如此,什么都有了,胜负仍是悬念,因为你跑别人也没闲着,你只能控制自己的快慢,却无力控制他人的速度。经常有同学说,“我上大学成绩不好是没好好学,只要好好学就一定能成。”世事无绝对,对于这样的表述,我不全盘否定。但我想问“你曾经没好好学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保证自己就能好好学了?你好好学就能跑过一直好好学的对手吗?你有信心重新开始,哪来的信心以倍速超越?”说这些,不是要打击,而是要警醒,帮助同学们破除想当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理性的决策思维。但是,期待的美好敌不过现实的骨感,我发现很多同学即便知道了自己与考研的差距仍然“锲而不舍”,一边说着自己肯定考不上,一边还在考,甚至从一开始备考就做好了二战的准备。结果,就真的二战了。我做过一个小调查,我们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即便不是学习最优秀的,也都是拿过奖学金的,至少是没挂过科的。我还可以给大家另一个评估路径,去问一下辅导员本学院的考研录取比例,以自己班级为单位测算下成绩排名。如果你连身边可见的对手都无法超越,又何来信心去战胜那么那么多无形的对手呢?

从得失角度而言,考研要慎重。
考研一定有价值,但不代表没有成本。很多时候,我们被考研的价值所吸引,而忽略了因考研和读研的“付出”和“错失”。很多同学因为一心备考研究生,忽视研究生考试以外其他课程的学习,丧失了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兴趣,甚至舍弃了与同学的相处相聚,错失了大学应有的宝贵的综合成长的锻炼。即便是考取了研究生,在你挣学历的时候别人在挣经验,有时候经验很有可能比学历更重要。比如公司招销售总监,如果是有着三年经验的A和研究生B两个应聘者,谁会被录用呢?去搜索招聘网你会发现,对于中高层的岗位其实是很少限制学历。除了上述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考研的经济成本也显而易见。而考研最大的成本我还没有谈到,那就是风险成本。也就是你通过考研赚到资本、好工作的风险是否可以抵消你对于考研的投入呢?
以上,我们从三个角度对考研进行了分析,关于考研是否是必须的,相信你应该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答案。对于是否二战,其实分析起来与前面大致相同,只是二战承担的压力、投入的成本无疑更大更多。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有利的一面是国家加大了对就业的帮扶力度,各种就业政策不断出台。二战是一种选择,二战有着各自的不得已和放不下,二战看似多学一年的优势背后有着竞争群体的叠加和相应成本的倍增。所以,关于考研,关于二战,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真的要准备好。
在毕业季送出这份礼物,或许不够美好,还有些许残忍,但“不破不立”,这就是作为老师必须做、一直在做的事。我真的无意干涉或者阻止任何人考研、二战,因为你的人生你做主,你做主的人生你担责,只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客观理性的做出选择,在选择后匹配相应的行动,都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关于要不要考研,要不要二战,其实是一个关乎选择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动机和决策方法。在毕业季,送出这样的礼物也是想借着这个话题,渗透给你们一些关于决策的理念。因为,人生有太多的选择,人生总是面临选择,人生要靠自己选择,“授人以渔”是责任、是爱!是不舍,是牵挂!请收好,我的第三份“毕业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