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四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简短的语言,透过疫情为全国大学生朋友们讲述故事、剖析本质、明晰道理,激发青年责任。
在这场大课中,有两位老师都提到了“忧患意识”。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关键词也是“忧患意识”,由疫情和历史中折射的忧患意识,谈谈大学阶段以及生涯成长中基于忧患意识而应具备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行动。
王炳林老师提到忧患意识就是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各种困难问题都想到了,我们才能够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去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新冠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不仅是表层的灾难,更有对治理模式、生活习惯、意识观念等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也让全世界在高速前行看似一帆风顺的进程中学会了驻足和思考。人类、世界和中国,其实都是在一场场的灾难洗礼中不断地由不懂到懂,由弱至强。固然今日之世界、今日之中国相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的强盛,但对于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未来,今日的强盛只是让我们多了几分应对风险的准备和底气,却未必有全胜的基础和把握。所以,盲目乐观、贪图享受是顺境中最大的魔鬼,所以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是我们走向更远的前提,合理预见、未雨绸缪,才是人类抗击未知领域冲击,得以繁衍生息的保障。
大到世界、种族,小到生命、个体,我们无一例外的都在危机中生存和进化。无论你看或不看,危机就在那里,无论你想或不想,意外总会不定时的突袭。这就是人类的进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奇妙共处,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未来里有着不断变化的不可控,也有着可以预见的控制和准备,有着前行路上的血和泪,也收获着沿途风景的美和喜。
所以,我们要学着与危机同行,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现在,我们试着把这个涉及到人类命运走向的大话题、大道理拉近些,再拉近些,拉近到我们的大学,看看又会有哪些启示。
启示一,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过渡,你可想过社会需要怎样的你?
与之前所经历的学习阶段不同,大学一端连接的是高中,一端连接的是社会,不再是一个学习阶段和另一个学习阶段的衔接。走入大学,意味着即将步入社会,走出大学,宣誓着你不再是那个由父母供养的学生,而是一个要独立生存、回馈他人和社会的职业人。那么,面对社会的融入和检验,你知道条件和标准吗?
启示二,大学是技能和素养的积蓄,你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大学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属于专业技能教育,为的是让每个年轻人拥有一技之长,生存服务于外部大环境。如果你知道了启示一的答案,清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就应该按部就班的珍惜大学时光,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和积累。如果你对社会生存的定律还全然无知,甚至全然没有探索的意识,那我真的会可怜你的无知,更可悲你可以预见的未来。或许有人会质疑,我的未来凭什么由你来可怜可悲?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要承担自己生命的结果。但你忘了吗?我是老师,我说这句话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是站在了一名老师、一名教育者的角度和立场。
启示三,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沃土,你可清楚了肩上的责任?大学里走出的不仅是有过硬专业本领的学子,更是要具有崇高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较强综合素质,能够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大局的人才。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曾被社会所担心、所质疑的90后,95后,他们爆发出的力量和勇气震撼着国人,也震撼着世界。作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我们被党和国家所保护、所呵护,就必须把这一路的保护转化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就必须把这一直的呵护铭刻成实现中国梦的坚持!
秦宣老师告诉我们,面向未来必须具有风险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而当今世界也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正在明显地增多。所以,今天的我们不仅要理解和认同人类、民族、国家演进中的忧患意识,更要具备个人成长中的忧患意识。以未来为导向,以责任为力量,客观分析、合理规划、积极履行,不断积蓄个体成长和为国为民的本领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