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分析通过在厦门、漳州、泉州“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研,结合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和访谈资料(200名“二代”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二代”现象和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借以验证课题研究假设,分析“二代”现象背后的制度问题。最后,以研究发现为落脚点,给出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消弭阶层差距的政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主要通过在厦门、漳州、泉州“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研,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对我国当前备受关注的“二代”现象进行探讨,以验证课题研究假设。研究表明,社会存在“二代”现象与社会分层,且二者密切相关,“二代”现象是我国社会分层加速的产物,“二代”群体虽然还不能证明其成为独立的阶层,但也对我国社会分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社会阶层归属意向趋于保守,多种因素决定社会阶层划分,收入、社会资本和教育水平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标准;家庭隐性支持决定社会阶层归属,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中,大部分人群获得收入的方式更多依靠家庭人脉关系、社会地位和家庭物质的初始积累所构建的平台,个体的市场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正当竞争之外的隐性指标;现行市场经济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身份制度等制度对 “二代”现象产生有重要影响。 课题组认为,为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缩小“二代”群体间差距,改善代际公平,政府应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适当的政策选择和有效的政策实施,促进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消弭不同“二代”群体间的鸿沟。首先,创造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制度环境,消除流动障碍。政府应当加速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别和工农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为“穷二代”在城市提供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其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新注重劳动的价值,使被边缘化的社会主义财富直接创造者得到更多实惠,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第四,增强社会成员流动能力,扩大中间阶层扩大面。加强对“穷二代”的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加强对“二代”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其向上流动的能力,从而逐渐扩大中间阶层的覆盖面。第五,有针对性的扩展弱势阶层的利益表达空间。政府部门及决策者应大力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更多的采集各阶层原生态的声音,对大量来自网上的声音进行归纳、分类、分析,正面回应,并将这些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第六,引导社会将阶层分化而带来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看作是利益差异,理性地看待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差异和“二代”现象。同时,加大力度对弱势阶层开展维权教育与宣传,提高阶层意识,培育成熟阶层。